(点击看视频)
2024年11月4日至6日,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,先后在孝感、咸宁、武汉,深入博物馆、农村、科技和产业创新平台考察调研。明确指示湖北要“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,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,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”,对湖北发展提出了更高定位、更高标准、更高要求。
牢记嘱托,勇担使命,一年来,湖北坚持以支点建设统领全局、开拓新局,扎实推进“七大战略”,整体提升“七个能力”,荆楚大地处处涌动着创新活力、发展动力。


2024年11月5日下午,习近平总书记到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考察,观看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成功案例展示和科技创新成果,了解推进科技创新的举措,同科研人员和企业负责人深入探讨交流。要求湖北“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开拓进取”。
武创院:见证从“1到100”的跨越
11月6日,记者再次走进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。一场围绕湖北关键技术攻关“尖刀”工程的展览正在准备中,和一年前相比,展品全部“迭代升级”。
例如去年亮相的“劳动者一号”人形机器人,如今有了新“朋友”——“荆楚”系列人形机器人。在短短10个月时间,“荆楚”系列人形机器人已实现4次迭代,并衍生出服务机器人和工业应用机器人两个类别,既能服务于文旅、政务等生活场景,也能应用于装配、检测、搬运等工业场景,目前已经实现量产。

去年,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看到的科技创新成果中,有一台“全自主创制3D光片病理检测仪”,是华中科技大学费鹏教授团队研发的产品。
时隔一年,这项成果已在多家科研院所和医院投入使用,产品多项指标实现全球领先。

费鹏和他的3D光片病理检测仪
从实验室到生产线,再到走向应用。这一年,湖北多措并举,高效打通“科产融合”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就拿费鹏所在的慧观生物来说,成果是在华科大的实验室研发的。为了助其走向生产线,孵化初期,青创园给予了全方位支持,给展示舞台和政策指导,还有百万元投资;园区数十家专业服务机构,提供从专利布局到市场对接一站式服务。紧接着,光谷产投、长江创投接力投资,武创院积极对接验证平台与应用场景,一场“接力式”帮扶让费鹏团队的科研成果实现了接二连三的突破。
下个月,慧观生物即将搬进生物城创新园二期,4000平方米的场地更大了,研发条件也更好了。下一步,他们将扩大人员规模、生产制造,“希望能够在湖北的科创沃土上,真正地‘起飞’。”费鹏说。
此外,记者还在“尖刀”工程成果展上看到,像存储芯片、高端医疗装备、航空航天关键部件,这些我国一度依赖进口、受限于人的科研产品,如今都刻上了“湖北造”的鲜明烙印。42项涵盖汽车、半导体、人工智能等多个重点领域的硬核攻关成果集中亮相,这些成果不仅在各自领域突破了“卡脖子”技术难题,还变成了一件件看得见、摸得着的引领性产品。在这背后,就是湖北构建起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“接力式”支持机制,科技部门攻坚技术突破,产业部门推动应用示范,打通成果转化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从“谋尖刀”到”砺尖刀”,再到现在的”亮尖刀”,这一件件沉甸甸的成果背后,是全省上下八百多个日夜的集中攻坚,也是“五个一”接力机制的合力突围。近年来,湖北接连出台“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17条举措”,成立种子基金,布局50个成果转化机构。今年前三季度,湖北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 18.7%,增速较上半年再加快8.1个百分点。眼下,湖北已搭建起“1家国家实验室+8个大科学装置+10家湖北实验室+16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+545家新型研发机构”的科技矩阵。




